每次填籍贯,我都骄傲地写下“广东信宜”。但每次返乡超过三天,心里就忍不住开始“打仗”——一个我,爱它爱到骨子里;另一个我,烦它烦到想即刻买票走人。信宜啊,这座粤西小城,像一碗滋味复杂的杨桃鸭,甜是真甜,酸也是真酸,让人又爱又恨,欲罢不能。人情味浓到化不开: 在这里,街坊邻里不是陌生人。阿婆晨运回来会顺手塞你一把自己种的菜;士多老板记得你从小爱喝哪种汽水;就连楼下肠粉档的阿姨,看你加班晚归,都会多给两条粉皮... 这种“被记得”、“被关照”的温暖,是冰冷大城市里千金难买的奢侈品。 每次回来,听到那句熟悉的“返来啦?食咗饭未?”,漂泊的疲惫瞬间被熨平。这里没有“社恐”,只有“人情世故”的温度。小城的“慢”与“没压力”: 在信宜,时间仿佛被拉长了。不用挤死亡三号线,不用赶末班地铁,不用在PPT里窒息。早晨能被街市的人声和捞粉的香气自然唤醒,傍晚可以悠悠闲闲走去淘金湾公园散步,看阿公阿婆跳舞、细路仔追逐。生活成本(除开物价)似乎也低一些——压力成本。 这里容得下“碌碌无为”,容得下“平平淡淡才是真”。呼吸都感觉更顺畅。舌尖上的“乡愁解药”: 这点,我最有发言权!信宜的味道,是刻进DNA的认证书。 一碗朴素但米香十足的信宜捞粉,一只皮脆肉滑、鸡味浓郁的怀乡鸡,一煲阿妈亲手焖的、酸香开胃的酸菜扣肉,甚至街边阿伯推车卖的、淋满酱料的簸箕炊... 这些味道,是异乡深夜想起会流口水的“毒药”,更是治愈乡愁的唯一解药。 吃一口,灵魂都归位。这份“胃的归属感”,无可替代。亲切感:走到哪里都是“自己人”: 熟悉的街道,熟悉的乡音(客家话/粤语/涯话混杂的独特音调),甚至空气中熟悉的草木泥土气息... 在这里,你不是“外来者”,你是“自己人”。 这种根植于血脉和成长记忆的亲切感,是安全感的终极来源。迷路了?随便问个阿叔,他能把你家祖上三代都捋清楚。发展空间?不存在的! 这是最深的痛,也是无数年轻人“出走”的根本原因。小城的经济引擎,似乎永远在低档位徘徊。 除了体制内、教师、医生,或者家里有生意可继承,想找份有前景、高薪又体面的工作?难如登天!梦想在这里,常常要面对现实的“骨感”天花板。 看着昔日同窗在广深打拼(虽然也苦),眼界、收入、机会的差距越来越大,那种焦虑和无力感,只有自己懂。留在信宜,有时感觉像在“提前养老”,心有不甘。物价高到离谱?!错觉还是现实? “小城消费低”?信宜第一个不服! 工资水平三四线,但物价(尤其餐饮、娱乐、部分日用品)直逼甚至超越珠三角非核心区!出去吃顿饭,人均并不便宜;买杯像样的奶茶,价格跟广州差不多;连菜市场的猪肉,价格也常常让人咋舌。拿着小城的工资,承受着不匹配的物价,钱包真的很受伤! 每次回信宜,总感觉钱比在广州花得还快,魔幻又心塞。包容性?有时更像“熟人社会”的排外结界: 人情味浓的另一面,是根深蒂固的“熟人规则”和略显狭窄的包容度。 在这里,你是谁家的孩子,比你是谁更重要。外来者想真正融入本地圈子?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时间。观念上,对“异类”(比如大龄未婚、丁克、特殊职业、甚至只是穿衣风格不同)的包容度,远低于大城市。用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去买杯奶茶,都可能收获店员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。 这种无形的“画地为牢”,有时让人感到窒息。“安逸”的另一面:一成不变与信息茧房: 慢生活固然好,但有时也意味着“慢”得近乎停滞。 新鲜事物、前沿信息、多元文化的渗透,在这里总是慢几拍。聊来聊去的话题,离不开家长里短、婚丧嫁娶。待久了,容易陷入舒适区的“信息茧房”,甚至感觉与世界脱节。这种“安逸”,有时是温柔的陷阱。爱它,是因为它承载了我最温暖的记忆、最本真的胃和最放松的状态。它是我永远的退路和港湾。恨它(或者说“怨”它更贴切),是因为它无法承载我对未来的所有憧憬和野心,它用无形的边界限制了我看世界的可能。这种爱恨交织,大概是所有从“小地方”走出来的游子共同的宿命。我们像风筝,飞得再高再远,线的那头,永远牢牢系在信宜的某条老街、某家老店、某个人身上。 讨厌它的种种,恰恰是因为在乎,因为希望它变得更好,能真正留住想留的人。在广深当“牛马”累瘫时,疯狂想念信宜捞粉的香气和阿妈的酸菜扣肉;在假期挤爆高铁也要“返去”,只为呼吸几口那“冇压力”的空气;一边吐槽信宜物价高机会少,一边又忍不住向同事安利:“我家乡的杨桃鸭超正!”暗暗希望,某一天,信宜能发展得更平衡、更开放、更包容,让“爱”的理由压倒“恨”的无奈。信宜啊,你是我甜蜜的负担,是我魂牵梦绕又恨铁不成钢的故乡。我一边骂骂咧咧,一边爱你入骨。这种分裂,大概就叫“根”吧。你呢?对家乡,是不是也这样“精分”?评论区,说出你的爱恨故事! (尤其系信宜嘅兄弟姐妹们!)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